〔古文〕蕥衟?《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又《广韵》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隂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旣道。《注》顺其道也。又国名。《左传·僖五年》江黄道柏。《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又《韵会》州名。汉属零陵郡,唐营州,攺道州。又当道,草名。《博雅》当道,马舄也。又《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陶去声。《正韵》言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乗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又引也。《左传·隐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又从也。《前汉·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山海经》风道北来。《注》道,从也。又《字汇补》动五切,音覩。《易林》冬薮枯腐,当风于道。蒙蔽尘埃,左氏劳苦。又叶徒厚切,头上声。《诗·衞风》墙有茨,不可道也。叶下丑。编辑本段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二】【辵部】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预。一达谓之道。?,古文道从预寸。徒皓切〖注〗衟、蕥,亦古文道。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道[5]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从辵首。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徒晧切。古音在三部。一达谓之道。释宫文。行部偁四达谓之衢。九部偁九达谓之馗。按许三偁当是一例。当作一达谓之道。从辵首。道人所行也。故从辵,此犹上文邍人所登故从辵也。自邍以下字皆不系於人。故发其例如此。许书多经浅人改窜。遂不可读矣。编辑本段常用词组1.道白dàobái[spokenpartsinanopera]戏曲中的说白。2.道班dàobān[railway(highway)maintenancesquad]铁路和公路养路工人的组织,每班负责一段路的养护工作。3.道别dàobié(1)[saygoodbyeandleave]∶分别时与人打招呼。握手道别过了十字路口,两人才道别。(2)[saygood-byebeforesettingoutonajourney]∶辞行一清早他到王大妈家道别。4.道不拾遗dàobùshíyí[noonepocketsanythingfoundontheroad;noonewouldkeeplostarticlesfoundbytheroadside]无人捡取路上失物。形容刑法严峻,无人敢犯法。也形容民风廉直,社会安宁。为长陵令,道不拾遗。——《汉书·何并传》5.道场dàochǎng[taoistorbuddhistrites(performedtosavethesoulsofthedead);placewherethetaoistorbuddhistritesareperformed]道士或和尚做法事的场所,也指所做的法事。6.道道地地dàodào-dìdì[beoutandout;bepureandsimple;onehundredpercent]非常地道7.道德dàodé(1)[morals;ethics]∶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作为校长,他要求在学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标准和礼貌规矩。(2)[moral]∶合乎道德的8.道德规范dàodéguīfàn道[6][moralnorm]人们在道德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9.道德经dàodéjīng[daodejingoflaozi]书名,即《老子》,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着作。10.道地dàodì(1)[beoutandout;bepureandsimple;bethroughandthrough;everyinch](2)有名副其实之意(3)真实(4)称名产为“道地”货11.道钉dàodīng[spike;dogspike]铁路上用于将路轨固定在轨枕上的类似的钉。12.道乏dàofá[erpressthanksforsb‘slabor]道辛苦,对别人的疲劳表示慰问。1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dàogāoyīchǐ,mógāoyīzhàng[asvirtuerisesonefoot,vicerisesten;thegoodisstrong,buttheevilistentimesstronger]道:正气。魔:邪气。本是佛家告诫信徒勿受外界诱惑之语。意谓正气难以修得,而邪气却容易高过正气,后比喻为正义而奋斗,必定会受到反动势力的巨大压力。也比喻有了成就以后,困难会更多。又比喻新事物兴起,不久又会有更新的超出其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账。——《初刻拍案惊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乱情昏钷认家。——《西游记》14.道姑dàogū[taoistnun]女道士15.道观dàoguàn[taoisttemple]道教的庙16.道贺dàohè(1)[congratulate;congratulatesb.onahappyoccasion]∶对某人成功或运气好表示祝贺,道喜。道贺他儿子毕业。(2)[felicitate]∶认为幸运或幸福而表示祝贺。17.道行dàohéng(1)[mdralconduct;spiritualcharacter]∶僧道修行的功夫。(2)[skill;ability]∶比喻技能本领。18.道家dàojiā[taoistschool;taoists]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19.道家流dàojiāliú[taoistschool]以先秦老子、庄子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20.道教dàojiào[taoism]公元前6世纪时,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一种宗教,奉老子为教祖,南北朝时盛行起来。21.道具dàojù[prop;stageproperties]演出戏剧或拍摄电影时所用的器物。22.道口dàokǒu[crossing;roadjunction]铁路轨道、公路与另一条铁路轨道或公路的平面交叉。23.道里dàolǐ[milage]路程,里程。度道里(路上行程)会遇之礼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4.道理dàoli(1)[principle;truth]∶事物的规律跟他讲解物理学的道理(2)[reason;argument]∶事情或论点的根据;理由摆事实,讲道理(3)[method;way]∶办法我们可以商量个道理救得此人么?——《儒林外史》(4)[intend;plan]∶打算候朝廷诸事安顿后,再做道理。——《三侠五义》(5)[handle]∶处置;处理咱们可先将他带回去,再作道理。——《施公案》25.道路dàolù[road;way;path]∶供人马车辆通行的路;两地之间的通道。也用于比喻事物发展或为人处世所遵循的途径。人生道路自张材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资治通鉴·唐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26.道路以目dàolùyǐmù道[7][tobefrightenedintopletesilencebuttoexchangetheirhatredwitheyes]人们在路上相遇时不敢打招呼,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形容反动统治的暴虐与专横。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百姓嗷嗷,道路以目。——《三国志·董卓传》27.道貌岸然dàomào-ànrán[artificialoutwardsaintliness;appearanceofmanofintegrity;hypocraticaldevotenessposeasoneofhighmorals]庄重、威严的样子。现多讽刺假装正经、表里不一。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28.道袍dàopáo[taoistpriest‘srobe]道士穿的袍子。29.道破dàopò[laysth.bare;reveal;pointoutfrankly]说穿;说破。一语道破天机30.道歉dàoqiàn[apologizeto;makeapology]为不适当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认不是;承认使人委屈或对人无礼,同时表示遗憾因为迟到而向女主人道歉。31.道情dàoqíng[aformoffolkart;balladwithamoraltheme]曲艺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32.道人dàorén(1)[arespectfulformofaddressforataoistpriest](2)旧时对道士的尊称。(3)称道教徒为道人。(4)[monk]∶和尚的旧称。33.道士dàoshi(1)[taoistpriest]∶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那道士又执令牌,烧了符檄。——《西游记》(2)[monk]∶修佛道之士的略称。魏晋时指和尚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盂兰盆经疏下》34.道术dàoshù(1)[administeracountrymeans]∶治理国家的方法(2)[taoistmagicarts]∶道家的法术35.道台dàotái[“taotai,”formerly,intendantofcircuit]古代官职名,也叫道员36.道听途说dàotīng-túshuō[hearsay;whatisspokenandheardinthestreet;pickupwhathasbeenheardontheway]路上听来的消息。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37.道统dàotǒng[confucianorthodoxy]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接受的系统。他们自认为是继承周公、孔子的道统的38.道途dàotú[road]道路,路途唯恐道途显晦。——唐·李朝威《柳毅传》39.道喜dàoxǐ[congratulatesb.onahappyoccasion]对别人的喜庆事表示祝贺。40.道谢dàoxiè[expressone‘sthanks]用言语表示感谢。我向您道谢。41.道学dàoxué(1)[aconfucianschoolofphilosophyofthesongdynasty]∶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2)[affectedlymoral]∶形容迂腐守旧。假道学42.道义dàoyì[moralityandjustice]道德和正义。道义上的支持。43.道藏dàozàng[collectedtaoistscriptures]道教书籍的总称,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道教经典。44.道子dàozi[line]线条[8]“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真经》是关于“道”的经典着作。)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着空相求空目录概念解字简史特征老子思想外家之道展开概念解字简史特征老子思想外家之道展开编辑本段概念“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老子所说的“道”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或主宰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着空相求空。编辑本段解字从郭店简文的“道”(从“行”从“人”,“人”在“行”中),甲骨文中已有相应的“道”字。石鼓文、金文中的“道”字,“行”的中间是“首寸”(头与手)或“首止”(头与足),实属“人”形的繁化。就字形而言,“道”是一个人处在十字路口的情形,字形本意更像是“置人于路”之指事,而非所行之路之象形。所以,凡是自主上路的,作“蹈”解;如果是引人上路,则作“导”解。编辑本段简史老子论道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有说“道生一,一生二”,意思是指,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产生了本源之气,这个本源又分化为阴与阳这两种气。在这种情况下,道即是无,也就是指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够定性,也就是未知的,神秘的。因为道的未知特性,所以越是给道下一个结论,那么就越是错误的。在道代指未知事务的情况下,“道生一,一生二”这句话里面,常被人们所认为的“一”,就是指本源,这个本源、这个“一”,被许多持其它观点的人当作了已知的、可以解释的、能够定性的“道”来给它定性。所以,这个“一”所代指的道,就是一种阴阳家关于道的学说,它是许许多多的道学说中的一种。道论演变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着《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道是阴阳编辑本段特征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道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园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道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在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编辑本段老子思想老子,姓李,名耳,亦称老聃,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已难以详考。从老子的家世来看,他的先辈做过太史、太卜一类的官,在身份上接近于卿大夫,属于贵族中上层。老子的原籍是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但由于周王室太史一类的官职是世袭的,因此,老子很可能出生在洛邑。年长后,老子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史(管理图书典籍的官吏)。在这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见闻广博,熟悉旧的典章制度,通晓历史,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切的认识,形成深奥、玄妙的思想,成为智慧之星。按照司马迁的记述,老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社会经验丰富、精通古代礼制而又对礼持严肃批评态度、脾气有些古怪的老者。他生活在周景王、周敬王时代,社会动荡,民心思变。他也许像许多正直的大臣一样,向周王上过治国的策论,但此时的周王已没有重振王权的伟大抱负,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室异己,如何在各诸侯强国间巧妙周旋,以图苟且偷生。老子是个智者,当他的理想无法付诸实施时,不像有些大臣那样卷入王室的是非之争,从而招来杀身之祸。他埋头读书,接待一些像孔子一样的求学者,谈远离现实政治的哲学命题。他综观历史祸福成败,融会各种学问,创造出自己的学说。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道”是他经常谈论的。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东西?按他的话讲是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名状”的精神实体。“道”创生了万物,“万物”创生以后,还要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应该顺其自然。所以,人们把以他为宗的学派称为道家学派。老子思想中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对立面可以转化。老子还说,“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并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他说,一个杯子,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一间房子,也是因为它的“无”,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由此可知,“有”之所以能给人便利,全依赖“无”发挥它的作用。只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惟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用。《道德经》,又名《老子》,传为老子所作。虽只有五千言,但其中的哲理却博大精深,能参透玄机者,也可称得上是得道的高士。老子见周室大乱,终于身骑青牛,离洛阳,出函谷,不知所终。编辑本段外家之道道就是永恒的上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新约·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haimabooks.com
(>人<;)